24小时全国免费热线 400 183 0060
首页 » 亿诚建设项目管理有限公司资讯中心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地质灾害资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资质等级分甲、乙,原省部两级审批调整为省级审批

地质灾害资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资质等级分甲、乙,原省部两级审批调整为省级审批

文章出处:责任编辑:查看手机网址
扫一扫!地质灾害资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资质等级分甲、乙,原省部两级审批调整为省级审批扫一扫!
人气:-发表时间:2022-07-21 17:29【

地质灾害资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资质等级分甲、乙,原省部两级审批调整为省级审批

地质灾害资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资质等级分甲、乙,原省部两级审批调整为省级审批

按照我部修订地质灾害防治单位资质管理办法安排,形成《地质灾害防治单位资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公众可以在该公告发布后20日内,通过以下途径反馈意见:

一是通过电子邮件方式将意见发送至:dkszhc@mail.mnr.gov.cn。

二是通过信函方式寄至:北京市西城区阜内大街64号自然资源部地勘司,邮编100812,并在信封上注明“地质灾害防治单位资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字样。

自然资源部  

2022年7月13日  

附件  :

1. 地质灾害防治单位资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doc PDF版下载

2. 关于《地质灾害防治单位资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的起草说明.doc 

附件1

地质灾害防治单位资质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一、为了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单位资质管理,保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质量,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制定本办法。

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以及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监理等地质灾害防治活动的单位,应当依照本办法的规定取得地质灾害防治单位资质,方可从事地质灾害防治活动。

三、本办法所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指在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工程建设或者编制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国土空间规划时,对建设工程或者规划建设用地遭受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建设工程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作出评估,提出具体预防治理措施的活动。

本办法所称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是指开展勘查、设计、施工、监理等专项地质工程措施,控制或者减轻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或者地质灾害隐患的工程。

四、地质灾害防治单位资质分为甲、乙两个等级。

五、地质灾害防治单位资质的类别包括地质灾害评估和治理工程勘查设计资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资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资质。

承担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的单位应当取得地质灾害评估和治理工程勘查设计资质。

承担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的单位应当取得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资质。

承担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的单位应当取得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资质。

六、省级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地质灾害防治单位甲、乙级资质的审批和监督管理。

申请地质灾害防治单位资质的,向单位注册所在地的省级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申请。

七、申请地质灾害防治单位资质的单位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具有企业或事业资格,其中申请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资质的单位应当具有企业法人资格;

(二)具有资源与环境类、土木水利类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其中单位技术负责人应当具有高级技术职称;专业技术人员中退休人员数量不超过本办法规定的专业技术人员最低数量要求的百分之十;

(三)具有与从事的地质灾害防治活动相适应的技术装备和设施,其中申请地质灾害评估和治理工程勘查设计资质应当具备全站仪、水准仪、探地雷达等设备,申请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资质应当具备全站仪、水准仪、锚杆锚索钻机、凿岩机等设备;

(四)具有健全的安全管理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

八、除本办法第七条规定的条件外,申请地质灾害防治单位资质的单位还应当具备以下人员和业绩条件:

(一)甲级资质

1.人员条件:申请地质灾害评估和治理工程勘查设计资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资质的单位,资源与环境类、土木水利类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总数不少于五十人,其中高级、中级技术职称人员总数不少于二十五人,高级技术职称人员不少于十人;

申请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资质的单位,资源与环境类、土木水利类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总数不少于三十人,其中高级、中级技术职称人员总数不少于十五人,高级技术职称人员不少于五人。

2.业绩条件:申请地质灾害评估和治理工程勘查设计资质的单位,在申请之日前五年内应当独立承担并完成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项目、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项目、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项目总数不少于五项,完成项目总经费不少于六十万元;

申请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资质的单位,在申请之日前五年内应当独立承担并完成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项目不少于五项,完成项目总经费不少于五千万元;

申请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资质的单位,在申请之日前五年内应当独立承担并完成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项目不少于五项,完成项目总经费不少于三十万元。

(二)乙级资质

人员条件:申请地质灾害评估和治理工程勘查设计资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资质的单位,资源与环境类、土木水利类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总数不少于十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人员不少于三人;

申请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资质的单位,资源与环境类、土木水利类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总数不少于二十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人员不少于五人。

九、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项目分为一级、二级两个级别。

从事下列活动之一的,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项目级别属于一级:

(一)在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地区进行建设项目;

(二)在地质环境条件中等复杂地区进行较为重要建设项目;

(三)编制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国土空间规划。

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项目级别属于二级。

建设项目重要性和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的分类,按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范有关国家标准执行。

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分为一级、二级两个级别。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为一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

(一)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经费在五百万元及以上;

(二)单独立项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项目经费在二十万元及以上;

(三)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项目总经费在四十万元及以上;

(四)对于治理特大型、大型地质灾害而开展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

前款规定以外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级别属于二级。

十一、地质灾害防治甲级资质单位,可以承揽相应一级、二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项目及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

地质灾害防治乙级资质单位,仅可以承揽相应二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项目及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

同一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监理单位与施工单位不得具有隶属关系或者其他利害关系。

十二、申请地质灾害防治单位资质的单位,应当向审批机关提出申请,并提交以下材料:

(一)地质灾害防治单位资质申请书;

(二)营业执照或者事业单位法人证书;

(三)专业技术人员名单、身份证、职称证书、学历证书、申请前连续三个月由本单位缴纳社会保险记录文件,技术负责人的任命或者聘任文件;

(四)本单位设备的所有权材料;

(五)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证书或者安全管理制度文件;

(六)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或者质量管理制度文件。

除前款规定的条件外,申请地质灾害评估和治理工程勘查设计甲级资质的单位,还应当提供相关业绩的项目合同、验收报告或者专家评审意见;申请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甲级资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甲级资质的单位,还应当提供相关业绩的项目合同、验收报告。

申请材料中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应当进行脱密处理后提交。

十三、审批机关对申请单位提出的地质灾害防治单位资质申请,应当根据下列情形分别作出处理:

(一)申请材料齐全并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决定受理并发放受理通知书;

(二)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当场或者在五个工作日内一次告知申请单位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为受理;

(三)申请事项依法不属于本审批机关职责范围的,应当即时作出不予受理的决定,并告知申请单位向有关审批机关申请。

十四、审批机关可以网上受理、审查地质灾害防治单位资质申请。审批机关受理地质灾害防治单位资质申请后,应当依据本办法第七条、第八条规定的条件,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查。

审批机关可以组织专家对申请材料进行评审。必要时,审批机关也可以进行实地核查。

审批机关在作出准予行政许可的决定前,应当对拟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单位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不得少于五个工作日。公示期满,对公示内容无异议的,审批机关应当作出审批决定;对公示内容有异议的,审批机关应当予以复核。

十五、审批机关应当自受理地质灾害防治单位资质申请之日起二十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批准地质灾害防治单位资质的书面决定。

因特殊情况在二十个工作日内不能作出决定的,经本审批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十个工作日,并应当将延长期限的理由告知申请单位。

审批机关作出批准地质灾害防治单位资质决定的,应当向申请单位颁发资质证书,并予以公告。审批机关作出不予批准地质灾害防治单位资质决定的,应当说明理由,并告知申请单位享有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十六、地质灾害防治单位资质证书有效期为五年。地质灾害防治单位资质证书包括纸质证书和电子证书,纸质证书和电子证书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地质灾害防治单位资质证书样式由自然资源部统一规定。

十七、地质灾害防治单位资质证书有效期届满需要继续从业的,应当在有效期届满六十个工作日前向原审批机关提出延续申请,并依照本办法第十二条有关规定提交申请材料。

审批机关应当根据地质灾害防治资质单位的申请,在地质灾害防治单位资质证书有效期届满前作出是否准予延续的决定;逾期未作出决定的,视为准予延续。

十八、地质灾害防治资质单位名称、注册地址发生变更的,应当在有关事项变更后三十个工作日内向原审批机关提交有关部门的核准材料,申请换发新的地质灾害防治单位资质证书。

十九、地质灾害防治资质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原审批机关应当依法予以注销地质灾害防治单位资质证书:

(一)地质灾害防治单位资质证书有效期届满未延续的;

(二)地质灾害防治单位依法终止的;

(三)地质灾害防治单位资质依法被撤销、撤回的;

(四)地质灾害防治单位资质证书依法被吊销的;

(五)地质灾害防治资质单位申请注销地质灾害防治单位资质证书的。

二十、地质灾害防治单位资质证书遗失、损毁的,地质灾害防治资质单位可以向原审批机关申请补领。

二十一、地质灾害防治乙级资质单位在获得地质灾害防治单位乙级资质证书两年后,符合本办法规定的地质灾害防治甲级单位资质条件的,可以申请相应地质灾害防治单位甲级资质。

二十二、地质灾害防治资质单位与其他单位发生合并或者由事业单位整体转制为企业,需要变更单位名称的,应当向原审批机关申请换发新的地质灾害防治单位资质证书。除本办法第十八条规定材料外,申请单位还应当提交上级单位或者主管部门关于合并或者转制的批复文件;企业无上级单位或者主管部门的,应当提交企业合并方案及企业股东大会、董事会决议。

地质灾害防治资质单位发生分立的,应当及时向原审批机关申请办理资质证书注销手续。分立后需要继续从业的,应当重新申请地质灾害防治单位资质。

二十三、地质灾害防治资质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明确质量安全管控职责及工作流程,保障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质量。

二十四、地质灾害防治单位应当在全国地质勘查行业监管服务平台填报单位基本情况、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项目、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等地质灾害防治活动等信息,并向社会公示。

二十五、省级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审批管理规定,细化审批标准和流程,明确核查重点及方式。严格依照规定进行审批,并将审批通过的地质灾害防治单位电子申报数据在审批完成后30天内报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部按照一定比例随机抽查,发现存在问题的,限期整改;发现违规审批的,限期纠错并予以通报;情节严重的,依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四十条相关规定予以处理。

二十六、省级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监管制度,组织开展“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检查,抽查比例不少于10%。监督检查结果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布。

资质审批单位依法对地质灾害防治单位资质情况进行监管,核实检查地质灾害防治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项目业绩真实性、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等。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灾害防治活动的日常监督管理,重点对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质量情况、承揽地质灾害防治业务合法合规情况进行检查。

二十七、地质灾害防治单位应当配合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开展监督检查,如实提供有关文件、资料,不得隐瞒、拒绝和阻碍。

二十八、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有权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举报。接到举报的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及时依法处理。

二十九、违反本办法规定,在地质灾害防治活动中弄虚作假降低工程质量或违规承揽地质灾害防治业务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应当依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四十四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三十、违反本办法规定,伪造、变造、买卖地质灾害防治资质的,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依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四十五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三十一、申请地质灾害防治单位资质的单位违反本办法规定,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材料申请地质灾害防治单位资质的,审批机关应当依法作出不予受理的决定或者不予批准的决定,并将其列入地质勘查单位异常名录,在全国地质勘查行业监管服务平台上予以公示。该单位在一年内再次申请地质灾害防治单位资质的,审批机关不予受理。

三十二、地质灾害防治单位违反本办法规定,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地质灾害防治单位资质证书的,审批机关应当撤销行政许可,并将其列入地质勘查单位严重失信主体名单,在全国地质勘查行业监管服务平台上予以公示。该单位在三年内再次申请地质灾害防治单位资质的,审批机关不予受理。

三十三、 地质灾害防治单位违反本办法规定,在监督检查中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材料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整改,并按照程序由省级以上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依法将其列入地质勘查单位异常名录,在全国地质勘查行业监管服务平台上予以公示。

三十四、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在地质灾害防治单位资质审批和管理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处分;涉嫌构成犯罪的,移送有关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十五、本办法所称资源与环境类相关专业包括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地质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资源勘查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地质矿产、地质勘查、地质勘探、地质学等专业。

本办法所称土木水利类相关专业包括岩土工程、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水工结构工程等专业。

三十六、本办法施行前取得的地质灾害防治单位甲级、乙级资质证书,在地质灾害防治单位资质证书有效期内继续有效。

本办法施行前取得地质灾害防治单位丙级资质的单位已经承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项目、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的,可以按照原资质管理办法规定的从业范围继续完成相关项目;需要承揽新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项目、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的,应当依据本办法规定申请地质灾害防治单位乙级资质。

三十七、本办法自20XX年X月X日起施行,有效期五年。

附件2

关于《地质灾害防治单位资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的起草说明

一、必要性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资质管理办法》(国土资源部令第29号)、《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单位资质管理办法》(国土资源部令第30号)、《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单位资质管理办法》(国土资源部令第31号)(以下简称三个管理办法)自2005年发布实施以来,对规范地质灾害防治市场秩序,保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质量,促进地质灾害防治行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放管服”改革深化和行业发展变化,三个管理办法已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需要,亟需进行全面修改。

(一)国务院对地质灾害防治单位资质管理提出新要求。

2021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证照分离”改革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的通知》(国发〔2021〕7号);其中,《中央层面设定的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改革清单(2021年全国版)》要求,将地质灾害防治相关资质由三级调整为两级,取消丙级资质,相应调整乙级资质的许可条件。因此,有必要按照国务院有关要求修改现行管理办法,进一步归并资质类别、压减等级、降低准入门槛。

(二)三个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已不符合实践需求。

三个管理办法在管理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资质等级和类别划分过细;专业技术人员条件设置与高校专业设置、实际从业人员情况不一致;资质证书有效期较短,单位申请办理延续过于频繁;每年批次申请办理,不适应“放管服”改革要求等,亟需进行全面修改。

(三)自然资源部对部门规章立改废工作提出新要求。

2018年机构改革后,自然资源部大力推进部门规章清理工作。为提高立法质量、减少规章数量,考虑到三个管理办法都是规范地质灾害防治行业资质管理,内容上有很多相同之处,有必要将三个管理办法进行整合。

二、起草过程

2019年,自然资源部启动《地质灾害防治单位资质管理办法》修订工作,组织开展了有关地方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资质单位、业内专家等书面调研和专题座谈,赴山东、四川、北京、新疆、内蒙古、天津等地开展了实地调研,书面征求了自然资源部机关各司局、省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中国地质调查局及部其他直属单位、有关行业学会协会等的意见和建议,初步征求了社会公众意见,在充分调研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形成了《地质灾害防治单位资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再次征求社会公众意见。

三、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一)关于压减资质等级和类别。

一是压减资质等级。按照国发〔2021〕7号文件有关要求,将资质等级由甲乙丙三级压减为甲乙两级。二是整合资质类别。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资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单位资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单位资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单位资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单位资质等5个资质类别整合为地质灾害评估和治理工程勘查设计资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资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资质等3个资质类别。三是明确资质标准。在专业技术人员结构方面,进一步明确了相关专业的具体范围,对部分资质类别专业技术人员结构进行了调整。在专业技术人员数量方面,修订后的甲级资质技术人员数量要求与三个管理办法基本一致,保持标准不降低;修订后的乙级资质技术人员数量要求与三个管理办法相应丙级资质最低人数要求相一致,保障小微企业进得来。四是调整项目分级。结合资质等级调整,将项目级别由三级调整为两级。进一步明确划分标准,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方面,取消以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所保护的人员和财产数量作为项目级别划分的依据,减少目前在项目级别划分中存在的不合理和不可量化因素;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项目方面,依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GB/T 40112-2021),按照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和建设工程重要性,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项目分级。

(二)关于审批层级。

为深入贯彻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调整地质灾害防治单位资质审批层级,由部省两级审批调整为省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地质灾害防治单位甲级和乙级资质审批。

(三)关于优化审批服务。

一是简化申请材料。取消设立单位的批准文件、法定代表人简历、任命或聘任文件、专业技术人员的从业证明文件、无安全质量事故证明文件等申请材料。二是资质实时申请办理。取消每年批次申请办理规定,企事业单位可以随时通过互联网提交申请材料。三是减少资质证书变更事项。不再区分资质证书正副本,统一为地质灾害防治单位资质证书。删减了法定代表人、技术负责人等证载内容,上述内容发生变化时,不需要变更资质证书,减轻单位负担。

(四)关于严格把关申请材料真实性。

一是在接件环节,认真核实申请是否达到受理条件。二是在专家评审环节,评审专家严格按照要求对申请材料进行评审。三是在审查环节,审批机关对专家评审结果进行审定。四是在公示环节,接受社会监督。五是在公告环节,对审批决定予以公告,加强对资质单位事中事后监督检查。

(五)关于强化事中事后监管。

一是将地质灾害防治活动纳入地质勘查活动范畴,统一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二是明确资质单位配合监管义务,要求资质单位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在地质勘查行业监管服务平台上公示从业活动等信息,主动接受社会和政府监督。三是畅通举报渠道,要求接到举报的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及时依法处理。四是明确法律责任,按照《行政许可法》《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条例》有关规定,对未取得地质灾害防治单位资质证书或者超越其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承揽业务,隐瞒情况、提供虚假材料申请地质灾害防治单位资质,以及以不正当手段取得地质灾害防治单位资质证书的单位,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

相关资讯

6655